兴安盟...
切换分站
免费发布信息
信息分类
当前位置:兴安盟058同城网 > 兴安盟热点资讯 > 兴安盟民生资讯 >  【人物】李志斌|扫除历史的尘埃——王家平第十讲1、2(第1期合刊)

【人物】李志斌|扫除历史的尘埃——王家平第十讲1、2(第1期合刊)

发表时间:2023-07-11 07:30:23  来源:资讯  浏览:次   【】【】【
话题:#王囚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# 文章来源:匿名用户, 内容简述:【人物】李志斌|扫除历史的尘埃——王家平第十讲1、2(第1期合刊)

文章配图
    文章配图

 

       

一、开“端”:从一个“囚”字说起二、风水:事关一个地域的精神高地三、桥段:为剧本《阁老娉女》补充的情节四、心路:王家屏诗的坐标与思的曲线

    五、错位:与张居正

    六、轶谭:与《金瓶梅》

    七、名节:百年唯一的白璧首辅

    八、定论:与万历帝

    九、重塑:形象王家屏的笔墨史

    十、尾声:诗联隐喻中的宿命

题记:

    拂去历史的尘埃,拼凑印象的碎片,粗线条勾勒之下,我们发现了一个本真的王家屏,一个厚重的文化体,一个高大的政治家,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灵魂。历史原来是如此亲切,王家屏离我们竟然如此之近。

    王家屏(1537~1604),字忠伯,号对南,明代大同府山阴县人。隆庆二年(1568)进士,翰林院庶吉士。历任翰林院编修、修撰、日讲官、侍读学士等职,万历十二年(1584)冬任礼部右侍郎,不久改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,入内阁为辅,万历十九年(1591)九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领内阁首辅事,万历二十年(1592)三月,为争国本事罢相,回山阴故里,万历三十一年(1604)农历十二月初一卒于家乡山阴。有后人整理的《复宿山房集》40卷、《王文端公集》14卷传世。

    王家屏以其出于朔州地方的性格、风骨、精神,凝结而成一个端人正士;反过来,又成为朔州人、山西人甚至中国人的人品式范、文化标本。

一、开“端”:从一个“囚”字说起

    有没有一个人专门把自己的名字叫作“囚”的?——有。王家屏的一个雅号就叫“王囚”。这个囚的名号流布很久了。史书无此记载,皆为:王家屏,字忠伯,号对南……乃至《王氏家谱》亦将“囚”字隐去。而民间有这样的称呼流传,恐非空穴来风,往往更切近人物的本真。

    王家屏天性聪敏好学,四岁即能识字诵诗。传说他五六岁时,与小朋友们在县衙门前玩耍,那时他就是“小大人”的样子,喜与伙伴们玩“学生与先生”的游戏。当然,小家屏是“先生”,有模有样地教导“学生”们背书写字。县令是个亲民爱士的官,一日见到小家屏和小伙伴们戏于衙前,其中一个孩子抱着衙门的木柱子转圈,便有意考一下,随口吟道:“手抱廊柱团团转”,让孩子们对句。聪明的小家屏,见县令正从阶梯上来,走向了放有虎牌的一旁,乃脱口而出:“脚踏虎梯步步高”,把县令的身份、姿态及前途一并入联,意蕴高远,让县令大为惊叹。

    还有一个对句,也看出王家屏的才思和抱负。传王家屏已为宰辅时,皇帝要测一下朝堂上的新科状元朱朝贵,出上句“朱朝状元朱朝贵”;朱状元一时着急,难以应对,王家屏以目示意,用手轻拍自己,朱朝贵不愧状元郎,立时会意:“王家宰相王家屏”,顿时满堂喝彩。

    现在回到这个“囚”字。

    还在王家屏幼时,还是与小朋友们玩耍,这时有个测字算卦先生走来,饶有兴趣地看着这几个小孩,特别是小家屏的气质行为不同凡俗,更引起了他的兴趣。停下,招手:“你写个字,先生给你测测看。”小家屏走近,身子一蹲,用手指在地上写了一个“囚”字。先生大为震惊,不禁失口:“啊呀了不得,这孩子有宰相之才,今后定然不凡!”其他小朋友们的家长闻声而至,也想图个吉利,请先生为他们的孩子测测前途,有两个孩子上前,也分别各写一“囚”。

    先生看了第二个孩子的“囚”,一样大惊失色:“这孩子将来要坐牢的!”而对第三个孩子的“囚”更为惊恐:“这孩子小命休矣!”家长们不依了:什么先生,全无口德!一样样三个娃娃,一样样三个“囚”字,怎底命运截然相反,你安得什么心!

    “你看这第一个‘囚’字,”先生说,“方方正正,一个‘国’字框,里面端端立着一个‘人’字。这是国中一人,当然是国家的社稷大臣,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。

    “再看这第二个‘囚’字,方框小小的,像个牢房的小窗户,里面关着一个瘦小的人犯,这不是坐牢是什么?

    “第三个‘囚’就更不好了,外框上大下小,里面躺着个人,分明是一具棺材装着一具尸体。

    “算卦不留情,恕我口直。”测字先生扬长而去。

据说,这三个孩的命运竟被全都言中。

    王家屏后来给皇帝做老师,端庄严整,小皇帝见了不由得肃然起敬:“王讲官,端人也”。家屏去世,皇帝敕谥“文端”,也就应了那个方方正正国中一端人的“囚”字。

    “国中一人”既是王家屏的追求,也是对王家屏的评价。他是学古代圣贤鸿哲,致君尧舜上的明臣辅相,而且最终在“万历十五年”之后,曾一度成为风雨飘摇的大明皇朝的中流砥柱。

    但“囚”字之于王家屏,远不止于“国中一人”一个意义。

    “王囚”作为一个词语,本是阴阳五行家用语。王,旺盛;囚,禁锢,引申为衰弱,合起来就是兴衰的意思。王家屏别名王囚,应该含有对人生兴衰无定、尘世沧桑变化的感慨。

    透视关于王家屏的过往和心迹,还可以发现,“囚”字表达了王家屏的孤独、无助和无奈。他的内心是一种强大的独立人格的灵魂。出入皇宫,从不谋求宦官后妃的宠信,在宫外从无对不起良臣贤士的言行,进无隐情,退无私客。在朝为一代廉相,在野是一介寒儒,问心无愧。

    “囚”字又在行为层面内含王家屏的自省、自警、自我约束,守礼执义,端正做人;时刻告诫自己,权是为国家百姓服务的,于情于法恪守道义规矩,不越雷池一步。

    “囚”字还蕴藏着王家屏完善自我、苦修至简的人生态度,他不认为当了官就可以为所欲为。高处不胜寒,应当时刻抱着一个囚犯的心理,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如临深渊,在政治环境复杂危险的境地,宰相和囚犯可能就一步之遥。时刻提醒自己,平常以囚者自居,可能会最终脱离牢狱之苦。像张居正这样的显赫人物,虽在世时位极人臣,死后却遭抄家掘坟母辱子死,怎一个“囚”字了得!

    “王囚啊王囚”,王家屏心里反复地、不断地这样称呼着自己。而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,乃至数百年来的今天,他在人们心目中最响亮的雅号却是——“文端”。

    “勤学好问曰文,守礼执义曰端”——万历皇帝以敕诰方式为“文端”王家屏的精神和形象明文定义。他指出的是“文”与“端”两层含意,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出更丰富的内涵,比如“文之端”,王家屏是明隆庆、万历年间的大文人、大名士,屹立在明万历中期的文人之首,文官之首;比如“以文为端”,昭示后人要以文固本、以文培元,置文化教育于最高层,把文化的提升作为最重要最长久的追求。

    在重修王家屏墓碑的背面,有笔者所书“文端”二字。细观之下,“端”字右下部的“而”字因书写略微连笔而仿如行书中的“西”字。将“文端”两个字的各部分拆分连读,就是“文立山西”四字。是啊,山西靠文化立省,古来如此。朔州、山阴,当然也要靠文化自立于山西,而且要争取立于山西之端。每个家庭、每个人要把“文”与“端”作为家风的传承与人生的境界追求,把“文之端”“以文为端”“文立山西”作为追求学习进步、树立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形象。

    回到王家屏的姓、名、字,我们端详一下,它们与来自帝王之赐号有何内在关系。

    王家屏,字忠伯,号对南。名与字当为家长所取,排行老大,依据伯仲叔季,占个“伯”字,前缀一个“忠”,期望他做个忠臣。家屏,是家庭家族的期望,能屏护这个家,加上姓氏,成为“王家之屏”,恰好巧合为“护卫国君”——忠心耿耿屏于国家,护于君王。立号通常是本人思想成熟之自为,因此,“对南”二字当是他内心的重大寄托。山阴城也好,南洲庄也好,其地理形势南高北低,山为南山,房为北房,坐北朝南,自然面对南山。此其一。其二,又隐含“悠然见南山”的一种“隐”意,也符合王家屏为官时大隐于朝、辞官后效法陶渊明之心境,于是自号对南了。

    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”屈原的《离骚》开头一段中写道。王家屏虽然幼时丧母,但又实在太幸运了,有被人称为“经笥”的祖父与生母韩淑人的启蒙教育,有后来两位继母胜于己出的呵护关爱,有父亲、舅父这样饱学、端正、孔武狭义的男子汉的引领,有先祖留下来的家风的熏陶,实在给予了他太多的滋养浇灌。他们的德行、才学、修养,都变成了家屏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珍惜,又化作不懈的努力学习和砥砺磨练。报本惜恩,由孝及忠,胸怀天下,内圣外王,成了王家屏性格中不变的特征和一生不懈的追求。

        二、风水:事关一个地域的精神高地

    打开山阴县政区图,找它的中心;打开朔州市政区图,找它的中心;干脆打开山西省政区图,把晋北忻州、朔州、大同三市的行政区域图,按四个边点画成长方形,找它的中心点放大、再放大……你会发现,这个中心点几乎就是王家屏墓的所在位置。

    古人的勘舆厉害么?当然厉害,但还不至于这么精准神奇。早在明代,山阴县的版图不是这样的。后来经清代、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,山阴的版图不断变化,与周边的朔城区、平鲁区、怀仁市、应县、代县、右玉县、原平市不断调整归并,才形成了现在几乎东北高西南低,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模样。1989年朔州市建立,当时只有朔城区、平鲁、山阴三区县,1992年又从雁北地区划入怀仁、应县、右玉三个县,其版图与王家屏墓地的位置没有任何关系。至于晋北三市,更不是一个固有的行政区域——可是没办法,这个御修宰相墓就坐落在山阴的中心、朔州的中心、晋北的中心。

    王家屏是山阴、朔州、晋北历史上中华大一统朝代官员中职级最高者、学问品行最好的政治家,担任过编修、侍读、日讲官、侍讲学士等职;其中侍讲学士是翰林院的掌门。明代翰林院既是国家考议制度、详正文书、诏议政事的官方机构,同时又是国家最高的育才、储才、选才机关。王家屏担任过翰林院的“院长”,又是皇帝的老师,所以说他是朔州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也不为过。他就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灵魂人物。

    家风是第一风水。有人说,培养一个贵族,需要三代人的发愤图强;笔者查山阴历史,如王家屏这样的端人贤相,用了祖辈七代人的持续接力,才百炼成钢。

    王家屏是山阴县人,生于明嘉靖十五年(1537),卒于明万历三十一年(1604),享年68岁,谥号文端。曾以翰林院修撰并经筵日讲官身份为皇帝讲授经史。后官至内阁首辅,即相当于其它朝代的宰相。他一生服务于隆庆、万历二帝,为皇帝讲论经史,态度严肃认真,一丝不苟;分析经义深刻明确,朴实透彻;讲经的风度仪表端庄凝重,谈吐正色大方,声音清晰响亮。年轻的万历皇帝被他那宏深精辟的经术和端凝厚重的气质所折服,正襟危坐肃然聆听,尊称王家屏为端人。又因王家屏是内阁大学士,皇帝的老师,皇帝和朝臣尊称他为“王阁老”;而在民间,特别是晋北地区,几百年来都尊称他为“王阁爷”

    在王家屏纪念园门堂当中地上,有一个用五色卵石拼成的梅花状图案。每个梅花瓣上,分别镶嵌着一块刻石,以南为起点,顺时针方向,分别是天龙山、华山、泰山、军都山、翠微山;这些石头也是分别从这几处大山实地取来。

    中国传统文化讲阴阳五行,风水更是离不了。五色石,五瓣花,五座名山,门前还有浩浩荡荡的朔州第一大河——桑干河流经。这样的摆布够隆重了吧?其实这不是什么讲究和迷信,而是一个家族史的别一种展现。

    王家屏祖上是太原王氏,故有太原天龙山之石;后迁往陕西凤翔府,故有华山之石;曾祖王缙在明成化年间以贡士身份出任山东临邑县知县,所以有泰山之石;王家屏作官在京城,故取了军都山之石;其八世祖王显在明成祖时任龙江卫士,明成祖巡视大同,王显随从,戍边军垦落户山阴,此后世居山阴;加上王家屏告老还乡居于山阴南山之下,他的书房也取名为“复宿山房”,所以翠微山(复宿山)之石更是少不了的。这些石块代表着自八世祖而下王家所历五地,由此也展现着一个文化的、地域变迁的家族版图。

    较详细的记载从家屏的曾祖而始。这位临邑知县清正廉明,轻徭薄赋,常单人独马出行,微服私访于村头田间,问农夫田妇耕织之事。凡有案件都能及时合理处置,没有办过一起冤案,当地人称他为“王佛子”。

    任职期间,邻县发生一起盗案,十几名县民被诬攀连坐,上司台察执意要王缙刑讯逼供以定罪,王缙据理申辨无果,称病辞官回乡。两个月后,盗案真凶被捕,连坐者冤案得以昭雪,朝廷为王缙复职,他却为差点盲从上司草菅人命而深感郁愤,断然拒绝,当地百姓称他“王青天”,为其立祠祭祀。

    家屏祖父王朝用,秀才出身,是个儒官,淹通经史,学问满腹,人称“经笥”。王朝用晚年双目失明,常向小家屏口授诗文,家屏念上两次就可以背诵。

    家屏之父王宪武,字克定,号石溪,是一位颇有声望的乡间知识分子。他德才兼备,乐善好施,仗义济人,多次赎救被贼寇掳掠的妇女。其中愿在当地出嫁者帮助成全;冻饿患病者收留养息,康复后雇车送回原籍;死亡者则备棺安葬。他虽然家境贫困,却贫而有志,清雅高迈,岳父非常赏识疼爱他,成婚时为女儿陪奉巨资嫁妆,宪武执意谢退。后又安排财物救济,均被宪武婉谢。

    王宪武担任县上“学官”,耿直无私,正气凛然,向上报告工作神态从容,谈吐自如,有问必答,答必据实,“大吏多器之”。他规矩言行,德表乡闾,对年轻人的要求也很严格,子弟衣冠齐整,言行文明,在他面前从来不敢惰容,城中纨绔轻浮的人见了他总要受一番教训。

    王宪武一生勤奋攻书,却屡试不中;家屏二十九岁中举之后,让他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,于是放弃科考,辞学归家,买了复宿山下庄园(位于今山阴县后所乡南洲庄村),建塾馆专心培育后代。

    王家屏之母韩妙善是一位知书达礼的知识女性,她不仅安静贤淑,简朴勤劳,而且幼读诗书,通晓典籍。持家劳作之余,在家屏四岁时即开始了文字启蒙。王家屏七岁时,慈母不幸病逝,她临终前叮嘱丈夫:“孩子定成大器,你要好好培养他,我是等不到那一天了。”妙善去世后,宪武续弦梁氏;七年后梁夫人亦逝,复续景氏。梁、景二夫人视家屏如己出,家屏亦以生母事之。四十多年后,王家屏在《请恤恩疏》呈言,自己之所以能够长大成人,立身成事,是父亲严格教诲和三位慈母抚养的结果,这也是一出“三娘教子”的佳话。王家屏赴京为官,两次将景夫人接进京城,朝夕奉养。景夫人生病,他熬汤煎药,殷勤服侍,数月不辍,恪尽孝道。万历十四年八月,景夫人在京病故,王家屏上书请假丁忧,护继母灵柩回乡,为继母守孝两年零七个月。

    “养儿多像舅。”王家屏的舅父韩寒潭公也是一位饱学之士,而且英姿挺拔,气质高雅,节操坚贞,颇具大丈夫风度,深为王家屏崇拜敬仰。明《山阴县志》载有王家屏为舅父写的《祭韩寒潭公文》,“吾舅英伟标植,抗志于当年;藻思雄文,蜚声于上国。藐王公而睥睨,轻青紫于掇拾。当仁不让,赴义若渴,固岿然列丈夫之概也。”母舅血脉的传承与行为示范,成为王家屏德行养成的重要源缘。

    以上罗列王家屏曾祖、祖父、父亲及三位母亲和舅舅的事例,意在说明,没有一个伟人的成长、成功是偶然的,必须经历几代人的积德和良好家风传承,才有可能培育出利国荣家的人才。家风,是第一风水。所谓先人积了阴德,祖坟长了灵芝,就是讲要像王家屏祖上一样积德行善,耕读传家,一点一滴,代代传承,终至厚德载物,成就一个家族的极致荣光。同理,又有反面说法:德不配位,祖上先人无德可积,本人又不知珍惜,爵位功名财富来如风涌,去如水覆。

    笔者作为王家屏纪念园的义务讲解员,在实地讲解过程中往往因天气情况陷入一种纠结。墓园山门口的王家屏塑像前,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观景点。在天气十分晴朗时,会看到由北向南依次为王家屏墓、山门、王家屏雕像、神道、门堂,然后跨过桑干河,极目远方,直至六七十里外的恒山余脉——翠微山(山阴旧志谓之南山)主峰——馒头山。这是一条中轴线,上述建筑物的中点连成一条直线,由封土堆顶端直达馒头山山尖。可是这种境况并不多见,依我的经验,大约来十次有一次见到就算幸运。我在讲解中安排精妙伏笔,往往能让所陪的访客(朋友、学者、领导居多,一般游客少)会心一笑,顿生踌躇满志之喜。一旦有这十中一遇的好天气,我就会把中轴线讲解清楚,并加一句“只有贵人到此才得一见”的奉承话。可这句话要讲出来真是可遇不可求,有了自己十分敬仰的学者、老师、领导,或者虽不十分敬仰却为了展示自己的小心机,博得大家一振精神从而更加从容自信,心中十分期盼那山前的云雾散去,给人一个豁然开朗、身为贵人之感;可惜这种机会很少,我没法讲,讲出来看不到,仿佛大家不是贵人似的,甚为遗憾。

    有了中轴线就可以讲它的风水布局了。我不讲什么青龙白虎那些神秘莫测的抽象之说,只讲我们能看到的布局。王家屏墓坐北朝南,背靠洪涛山脉之娘娘山(想必此山名有大来头),左足蹬南山之主峰馒头山,右足蹬南山之次峰草垛山(人有馒头,畜有草垛,这就是山阴的宝地风水),胸前是桑干河最美最自然的河段九龙湾,像横在宰相胸前的御带。当地人说桑干河早年水患不断,唯有九龙湾无论怎样波浪滔天,都不会形成水灾,尤其是不会淹了王家屏的墓地,因为王阁老口中含有避水珠。水长一粒米,土长一颗豆。其实此地北高南低,形成岸坡,九龙湾在夏秋雨多季节,水激浪高,不断冲刷,使得北岸黄土如削,壁立百仞。水往北岸冲刷,每掉一层黄土,岸壁逾高,并非什么避水神珠,还是取地形地势北高南低的自然之理。

    再看墓地两侧,左侧(东)一里许,是明代留下的今山阴县境内最完整的一座古堡——河阳堡,方方正正,占地四十余亩,分明是一枚宰相大印。在右侧(西),是郁郁葱葱一大片树林,藏龙卧虎,潜神聚气。笔者眼拙,看不出当年有何摆布,但其中必有机要。现在,这边建了南洲书院,内有晋北地区体量最大的魁星楼,还有王家屏纪念园的镇园之宝——“连中三元”巨石,足有四层楼高,又像王家屏上朝时的笏板。这样的风水格局,山阴、朔州、晋北独一无二,怎一个雄奇玄妙了得!

    就是这样一块风水宝地,历史上至少遭受了五次人为毁坏。 

    第一次,明朝末年。李自成军经过,想从中掠些珍奇宝物,却由于行色匆匆,没来及深挖大掘,干脆放火一烧,将墓园的木构建筑连同“松柏树三百六,杨柳树无其数”烧了个十去八九。

    第二次是日寇侵华,鬼子前来盗抢文物,在当地士绅和王家后人的保护下,看到地面的石碑石像无从运走,掘墓又坚实难摧,没有得到多少财宝,悻悻而去。

    第三次,“文革”中的1970年冬,主墓及三个小墓惨遭掘墓毁尸,抢劫葬品衣冠,破坏至甚。

    第四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,不法分子明抢暗盗,动用机械车辆将墓园表面的十数通石碑、尽数的石像生等一扫而空。待到2009年规划重修,只剩得墓表碑、神道碑、“灵承天宠”石匾、神道石四件残物,加上后来收回的墓志铭,今有碑匾原物仅此五件。

    第五次于2007年前后,在北距王家屏主墓五十米处修建投资数亿元的大型煤台,上有火车专列通过,挖取附近大量土方,主墓周边到处是方圆数十亩、数百亩,深可几丈的凹坑,连从东面河阳古堡至神道的“土龙”亦被取土挖毁。周边环境,即所谓的风水格局大为破坏。

    至2009年修复前,山阴、朔州、晋北的这块曾经的风水宝地,阴风怒号,狐兔悲鸣,主墓呈现出直径十九米、深近十米的大坑,旁边三个小墓仿佛去了盖子的地窖。笔者时任朔州市旅游局长,在向省文物保护论证会汇报修复规划时,在场的十位专家,有九位不同意,认为应该将遗址保护,不应搞新的修建,修建出来就不是原来的文物了,是赝品了。压轴发言的是专家组组长,时任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董养中先生,他力排众议:“你们没有去过那个地方,被毁坏得早已不成样子了,根本没有文物古墓的尊严。再过些时候,连这个窟子也找不到了。遗址都没了,怎么保护?旅游局长做文物局长的事,我们感动感谢都来不及,怎么能不同意!”董处长动了感情,各位专家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,于是一致通过。墓地直通心地,风水影响风气,一个人不能坏了心眼,一个地方不能坏了风气。墓地被掘,心眼、风水破了,风气就坏了。

    行文至此,我想把《王氏家谱》排第十八代、本地明史专家、王家屏研究专家,已故的王永贞老师初撰,黄冀先生与我修订的《重修王家屏墓碑铭》附录于此。其中表述,一改传统重修文物古迹碑铭之格式,略去谁投资谁捐款谁建设谁出力,甚至不论修建的起止时间,只讲王家屏墓在一个地域及其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,而修复的必要性、重要性自然在其中矣。

    王家屏墓重修碑铭

    夫山川毓秀,人杰风起云涌;乾坤正气,世间万象维新。推重传统道德,百业齐举;弘扬民族精神,奕世繁荣。此乃人文教化攸关社会盛衰者也。

    山阴虽处塞外,僻壤边梗。破天荒而降生帝师,结地灵以诞育哲人。名曰家屏,行走紫禁城,位尊内阁首辅;谥号文端,长眠九龙湾,德高比及昆仑。

    嗟乎!人副式范,当属云朔士庶之楷模;名垂靑史,岂独本县王氏之祖宗!公之伟绩,乃崇尚中原礼乐,以励后进之志;墓兆大吉,则雄踞县域中心,益壮山河之魂。

    然而累年屡遭摧残,备受盗掘侵凌。久现满目疮痍之象,犹伏遗迹荡亡之警。伤地德之元气,坏土脉之腹心。世风浮薄,夙失后生可畏之势;卧薪尝胆,再植栋梁荟萃之根。由是修复阁老之墓,乃济时利民之行也。

    至若匡正风化,重在敦勉人德;抢救文物,旨在焕发精神。民声先倡,践以力行。修旧如旧,古迹重放其异彩;补心安心,祥光顿回于地宫。妆恒岳,饰雁门,景观壮阔神韵远;光前贤,裕后辈,生机勃发显峥嵘。福运荫庇其万代,文章焜耀于寰中。呜呼!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”士人有识于此,则吾邑之大幸也。

    时维公元二○一一年九月十日

      (未完待续)

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李志斌,汉族,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人。现任山西省朔州市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。系中国作协会员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。

end

     (2023第1期总第1期)

文章来源:朔州地域文化,若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!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